产业的兴旺是杭锦旗发展的“脊梁骨”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20年来,杭锦旗从昔日黄沙肆虐的“生态困地”,到如今多元产业蓬勃生长的“发展热土”,以生态改善为底色,系统性挖掘沙漠潜力,让沙漠经济从“零星尝试”升级为“全链条产业矩阵”,书写了一段“向沙要效益、与沙共和谐”的发展传奇。
如今,从高标准农田里的“绿色粮仓”,到光伏矩阵中的“蓝色能源”,再到沙漠景区里的“文旅热潮”,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勾勒出“两山”理念指引下的生动实践。
沙漠里长出“金疙瘩”
8月的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乌兰木独村,高标准农田里的作物正迎着阳光拔节生长,玉米、葵花、高粱等作物长势喜人。
谁能想到,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曾是农业发展的“拦路虎”。作为黄河“几字弯”南岸的一隅,它一边紧挨着库布其沙漠,常年受土地沙化威胁;另一边盐碱化的“顽疾”深深扎根土壤。双重困境像两道枷锁,牢牢困住了当地农业前行的脚步。
20年前,这里迎来了转机。当地人以治沙为根基,通过生物固沙、工程固沙等技术遏制沙化扩张,改善土壤与气候,为农业发展铺路。在近几年,当地推广滴灌等节水技术,优化灌排系统,配套机械化设施,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玉米、葵花等作物稳产增产。
如今田埂被整齐划分,灌溉系统纵横交错,这条生态与农业协同发展的一产之路,让“不毛之地”变身“致富良田”。
“我们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前荒废的土地有700多亩,零散种植的4000多亩也没什么效益。”独贵塔拉镇乌兰木独村一社社长张永军感慨道,“高标准农田改造后,4900多亩土地实现水、电、路统一规划,企业化运行让村民不用承担种地的风险,收入还有保障。”
2025年,杭锦旗聚焦农牧林草水领域,推进22个重大项目。计划实施6.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全球最大的马铃薯全粉循环产业项目和全国首个零碳食品加工生产线落地,让沙漠农产品从“地头”直抵“餐桌”。更令人惊喜的是,沙漠里长出的“稀罕物”——蝴蝶兰飞向“北上广”的花卉市场,蓝莓、甘草等经济作物成了农牧民的“新宠”。库布其沙漠的“新鲜劲儿”,彻底改写了人们对沙漠“贫瘠”的认知,让“靠沙吃沙”从生存本能变成了致富路径。
新能源撑起“绿色脊梁”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一片片深蓝色光伏板在黄沙之上绵延数十里,与转动的风电叶片共同构成“蓝色能源海”——这里是杭锦旗朔方新能源大基地,规划总装机容量达1300万千瓦,全部为光伏项目。
眼下,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一二期正火热建设,施工人员中,不少是周边的农牧民,他们从“治沙人”变身“产业工人”,在光伏板下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创新模式,让沙漠焕发双重价值。光伏板遮挡阳光减少土壤蒸发,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板下种植的甘草既能固沙,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基地里的土壤改良试验田和智能温室育苗工厂,正攻克“沙土变沃土”的技术难关,让“光伏+治沙+种植+富民”的链条越拉越长。
自2016年首个光伏治沙项目落地以来,杭锦旗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杭锦旗能源局局长李利军告诉记者:“以库布其为基地,杭锦旗正在‘逐浪’于新能源蓝海。中国三峡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内蒙古能源等企业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投资约210亿元,建成光伏装机规模4.91GW,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69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96.9万吨,到‘十五五’末,规划新能源发电规模将达到40GW。”
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杭锦旗绿色发展的“硬核支撑”。
文旅融合激活“沙漠IP”
旅游旺季的杭锦旗夜鸣沙景区,早已是人声鼎沸。沙漠摩托在沙丘间呼啸而过,扬起阵阵沙雾,骑手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驼队沿着沙脊缓缓前行,铃铛声清脆悠扬,与游客的笑声交织成趣;滑沙板上的孩子们尖叫着冲下陡坡,沙粒溅起又落下,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骑完沙漠摩托的厦门游客郑先生兴奋地说:“换装样式多,飞车刺激,骆驼队一走,就像走进了大漠连环画,太有感觉了!”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杭锦旗成了常态。“2002年景区刚建时,只有一个小四合院。2017年建起夜鸣沙酒店和7个驿站;去年游客中心投入使用,今年春天又新增80节星空仓和移动青年酒店,夜间演出也丰富起来。”夜鸣沙景区负责人胡若峰细数变化,“营收从2002年的30万元,涨到2024年的1500万元;员工150人中,本地村民占三分之一,还带火了独贵塔拉镇的住宿餐饮,旺季时全镇都处于饱和状态。”
据他介绍,每年7月15日至8月25日是旅游旺季,7月日均接待700至800人,8月更是达到1200至1500人。
2014年,杭锦旗文旅产业基础仍显薄弱,虽有A级旅游景区支撑,全年游客65万人次左右,至2024年,游客接待量已升至155.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6.86亿元,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到业态繁荣、从潜力初显到全面出彩的华丽升级。
究其原因,莫过于“借沙造势”。2018年“库布其沙漠越野赛”刷爆网络后,当地顺势而为,承办国家级赛事,打造“沙漠越野”特色品牌。“2025歌游内蒙古 穿越库布其”等活动相关报道浏览量破1亿人次,培育出“越野+文旅”经济增长极。依托黄河、大漠、草原资源,杭锦旗推出5条特色旅游线路,升级鄂尔多斯草原景区、建设未来草原项目,让七星湖、金沙岭、三盛公等景点成为“诗和远方”,还获评“美丽中国・全域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穿越库布其”“鄂尔多斯草原马上见”等品牌持续“破圈”,让沙漠不再是“荒凉”的代名词,而成了体验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的打卡地。
从一产的“沙漠粮仓”,到二产的“绿色能源”,再到三产的“文旅盛宴”,杭锦旗用20年证明,沙漠不是发展的“禁区”,而是潜力无限的“宝库”。并且随着凹凸棒石新材料、沙漠低碳产业园等项目推进,这片土地还将续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让“两山”理念在沙漠深处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甘肃高台构建林下经济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