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林海,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在郓城县,答案蕴藏于广袤的林间。
郓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东北部,居黄河下游。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郓城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各乡镇、村依据林地条件、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探索形成多种特色复合经营模式,实现一地多用、一林多收。
林养结合,串起循环链。张营街道殷垓村引入规模化蛋鸡养殖企业,示范引领林下散养。武安镇吴庙村发展林下蚯蚓养殖,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利用百亩林地,以周边养殖场提供的牛粪为饲料,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一“养殖废弃物—蚯蚓饲料—蚯蚓产品—有机肥—种植业”的循环链条,不仅实现盈利,更解决了20多户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难题,并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林下种植,激活“隐形耕地”。随官屯镇引进高蛋白作物航旭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或入股分红保障农民收益。该作物一次种植、多年收获,亩均年收益约20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何庄林场创新“林场支部+村支部+合作社”模式,利用林下荫蔽环境栽培大球盖菇。同时,郓城县在林下种植油用牡丹、草决明、紫苏等中药材,实现乔灌草结合、土壤保育的多元效益。
林旅融合,拓展生态价值。国有何庄林场依托数千亩森林、采摘园及“知青庄园故居”,积极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与森林康养。通过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推动生态旅游与林农产业结合,打造田园综合体,实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的转变。
机制创新,强化政策科技双支撑。何庄林场的“双支部+合作社”联动机制,组织分散农户对接市场、规避风险。深化集体林改完成林地勘界与确权颁证,让林农吃下“定心丸”,激发社会资本与农民投入积极性。县、乡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贴息奖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有效破解资金瓶颈。与省林科院、农业大学等合作建设试验基地,推广良种良法。
历经多年探索,郓城走出一条以林下经济为主要抓手的绿色振兴之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共赢。
生态效益巩固。林禽、林畜模式中,畜禽粪便自然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林下种植作物覆盖地表,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复合经营模式创造复杂生境,为何庄林场等区域的鸟类、昆虫提供了栖息地。
经济效益凸显。双桥镇林下养殖项目配套种植艾草和大球盖菇,年收入约10万元。武安镇吴庙村“林下+蚯蚓”生态模式,年亩产蚯蚓约7500公斤。张营街道利用丰富林地资源发展金蝉养殖,形成规模化生产。林下经济带动了上游种苗、饲料产业,中游种养管理,下游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及文旅服务等全链条发展。
社会效益提升。全县林下经济从业农民达22万余人,人均收入显著提升。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参与产业分红等方式,村集体获得稳定收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与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林业发展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汇聚。
菏泽市林长制办公室主任、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璐璐表示,从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到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再到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郓城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动诠释了“两山”理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河南濮阳:绿染黄河岸 成果惠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