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报刊网信 > 林草产业 >

江西国有林场服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闯新路

——机制创新点山成金 联营带动场村共赢
发布时间:2025-09-26 17:22:54  来源:林草价值网链

秋日赣鄱,层林尽染。在江西省资溪县大山深处,一片新造的乡土珍贵树种混交林正茁壮生长。这片由石峡林场通过场外造林方式,与周边三个村集体合作经营的林地,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荒山,更让200多户林农收获了“租金+薪金+技术”的三重红利。

“过去自家林地分散、没钱投入,只能眼睁睁看着长些‘小老树’。现在和林场合作,荒山变‘金山’,日子有奔头!”正在林间参与抚育作业的村民笑着说。

石峡林场的创新实践,是江西省国有林场服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集体林地规模化经营的生动缩影。作为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和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江西借助国有林场的技术、管理、资金优势,探索多种合作模式,破解集体林地碎片化、经营粗放、效益低下等难题,走出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新路径。

改革破题:

从“单打独斗”到“联营共赢”

江西是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发源地。自2004年林改以来,家家户户有了山林,极大地激发了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分散经营的弊端逐渐凸显:“一亩三分地”难以施展,技术、资金双双匮乏,林地抛荒、资源沉睡成为不少山区的真实写照。

“集体林权到户后,每户平均只有十几亩林地,且分散在不同山头。林农无力投入也不懂技术,导致森林质量差、经济效益低。”江西省林业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处负责人坦言,“如何既保持集体林权政策稳定,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森林质量,成为深化林改的关键难题。”

2023年,江西出台《江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方案》,明确“发挥国有林场联营带动作用”,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提升集体林经营水平。国有林场作为林业建设的“国家队”,江西省拥有国有林场220个,经营总面积2679万亩,具备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成为推动集体林地规模经营的“龙头”。

于是,“国有林场+集体林”“国有林场+家庭林场”“国有林场+合作社”等联营模式在江西不断涌现。通过流转、收储、租赁、合作等形式,将林农无力经营的碎片化集体林地集中到国有林场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万载县森工林场开展场外造林4.6万亩,带动周边1000多户林农增收;金盆山林场通过合作经营模式,打造8000亩高产油茶示范基地,成为区域示范样板;安远县安子岽林场创新“场村共建”模式,与村集体合作经营3.2万亩林地,森林质量显著提升,村集体年分红超20万元;铜鼓县花山林场创新“林场+合作社+林农”“林场+赎买集体林+林农”“林场+企业+林农”等联营模式,建立林下黄精种植示范基地2000余亩,带动周边林农100余人发展林下经济,直接劳务收入500万元以上……

截至目前,全省国有林场已实施场外造林超过50万亩,合作经营集体林地超过100万亩,真正实现从“散”到“聚”、从“荒”到“绿”的转变。

机制创新:

从“资源沉睡”到“活力迸发”

改革越是深入,越需机制保障。江西从利益分配、人才激励、基础设施等多维度发力,激活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改的内生动力。

为保障国有林场和村集体、林农的利益分配,江西推行科学灵活的收益分配机制。国有林场与村集体、林农多采取3∶7或4∶6比例分成,具体根据林地条件、经营方式和投入协商确定。“我们采伐收益按场三村七分配,同时优先雇本地村民务工,既扩大了经营规模,又实现了双赢。”武宁县武山林场场长介绍。

针对国有林场职工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江西创新推出绩效激励机制。万载县试点国有林场从新增经营收益中提取10%—30%用于绩效激励,破解了“干好干坏一个样”难题。“去年我们场通过场外造林、技术服务等实现经营收入300多万元,按照新政策提取了30%用于职工绩效奖励,大家干劲更足了。”万载县森工林场负责人表示。

2023年以来,江西统筹资金2.3亿元,改造国有林场管护用房308处;推动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纳入乡村振兴专项债支持范围;3年来,全省国有林场共招聘林业专业大学生500多名。一系列举措让国有林场轻装上阵、活力迸发。

目前,全省已有104个国有林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一批木材、食材、药材、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产业已初见成效。

提质增效:

从“绿而不富”到“绿富共赢”

如果说规模化是第一步,那么提质增效才是真正的改革深水区。

在永丰县官山林场,一片片杉木林中套种的楠木长势喜人。“‘杉木套种楠木’模式使林分生产力提升30%以上。”林场技术人员介绍。在安福县明月山林场,“栽针保阔”模式推动低效林转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这是江西国有林场示范带动集体林质量提升的一个缩影。在服务集体林改过程中,江西国有林场不仅注重扩大经营规模,更注重提升森林质量,示范带动集体林从“绿起来”向“好起来”转变。

江西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二,但林木蓄积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森林质量提升势在必行。国有林场大力推广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加快建设国家储备林和大径级林木基地。目前,全省71个县(市、区)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全部由国有林场承担。

在全国十佳林场——吉安市安福县明月山林场,技术人员采用“栽针保阔”模式,逐步改造低效林分,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我们现在不只是简单种树,而是像培育孩子一样培育森林,注重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提升。”林场负责人说。

吉安市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240万亩,项目建设总投资83.9亿元;赣州市自2016年起实施千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主要任务由国有林场承接。

青山“变现”的关键,还在于发展绿色产业。江西的国有林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推动“绿富共赢”。资溪县马头山林场发展森林旅游和自然教育,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0万元;铅山县武夷山林场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5000多亩,带动周边300多户林农年均增收2万多元。

预计到2024年底,全省国有林场林下经济规模将达到35万亩,森林旅游和康养收入超过5亿元,“绿富共赢”正从愿景照进现实。

展望未来:

从“试点先行”到“全面开花”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联营山场到期续签问题、经营模式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短缺等挑战制约着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步伐。

江西正在谋划新一轮改革举措:谋划“十五五”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工程,拟从基础设施、机械装备、人才培养、数智管理、创新联营机制、提升森林质量、发展绿色产业、强化支持保障等方面系统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三方面工作:推广场外造林、合作经营、托管经营等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国家储备林和大径级林木基地,示范带动集体林经营水平提升;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促进林农增收。”江西省林业局负责人表示。

同时,江西的政策支持也在加码:推动国有林场绩效工资改革全面落地,允许国有林场从新增经营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职工激励;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政策支持范围;每年为每个国有林场招聘1—2名专业技术人员……

“到2030年,全省国有林场合作经营集体林地力争达200万亩,带动200个村集体增收,林下经济规模突破100万亩,基本建立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改的长效机制。”江西省林业局负责人表示。

青山不语,绿业常新。江西的国有林场以“二次创业”的激情和担当,持续服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带动集体林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写下新的注脚。

63bf48525a46ba4468322757eef9f206.jpg


作者:何齐发责任编辑:胡萌萌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天格-中国高端实木地板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服务项目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品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