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公园并不是简单“圈起来”,而是让国家公园成为普惠的生态产品。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公园建设应当“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共享的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4年来,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态,始终坚持造福于民,探索绿色发展新机制新模式,以社区保障、全民共享等为重点,全面推动民生改善,“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与周边社区融合发展
国家公园建设要让原有居民成为主要受益方,并对此作出相关制度安排。国家公园法规定,根据保护和管理需要,国家公园区域内原有居民确有必要迁出的,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2020年底,位于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的高峰村启动生态搬迁。“通过村集体土地置换国有土地,从核心保护区搬出后,我们人均拥有10亩橡胶林,村民继续割胶,富余劳动力在周边采茶、务工,发展林下经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村委会主任符志明说。
村民从山上搬下来,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至2万多元。“2023年,食用菌项目为村集体创收23.13万元,提供用工3600多人次,村民务工收入近55万元。政府还提供安置房,每户一幢两层小楼,共100多平方米。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大家都很安心,绿水青山得到了保护。”符志明说。
截至目前,全省4个市县位于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的455户1931人已签订搬迁协议并迁出,搬迁比例达99%。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功探索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互促的路径。
生态搬迁是国家公园和地方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推进社区转型发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整体规划实施周边社区建设,15个周边社区选址已纳入生态旅游专项规划。目前,五指山入口社区、毛阳入口社区建设项目已正式实施,琼中县3个入口社区已基本完成前期谋划,白沙县正在积极规划青松长臂猿小镇。
通过入口社区、雨林驿站及道路改造工程,五指山将打造集旅游集散、交通换乘、生态教育、特色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社区入口,提升国家公园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园与当地社区融合发展。
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根据生态保护需要设立的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
王进友家住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是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之一。在生产之余,担任生态护林员每月给他带来增收将近1000元。海南开展国家公园内231名社区生态管护员购买服务,优先选聘当地居民1350人为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面向当地居民设立生态管护员岗位,在解决国家公园范围内及周边群众就业问题的同时,提升了园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为推动公园和地方融合发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化完善社区协调委员会组织架构,建立由省直各部门和9市县政府组成的省级社区协调委员会;解决原住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诉求,优化简化国家公园内建设项目准入审批流程和材料;助力社区民生改善,实施国家公园社区和园内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开展非国有公益林直补试点,
切实提高园区居民收入;将国家公园纳入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范围,首次成功申请致害保险专项资金;探索民生改善和规范生产生活,在琼中开展关联社区管理办法试点、五指山市毛纳村开展地役权改革试点。
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协同提升。
全面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国家公园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国家公园支持区域内原有居民提供与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生态产品和服务,鼓励区域内原有居民参与国家公园区域内的经营性服务等。
水满乡位于五指山热带雨林核心区域。在全乡,黎族村落毛纳村的绿色发展广受社会关注。来到村庄旅游中心,由毛竹搭建的黎族特色建筑船屋令人惊叹,黎族织锦等丰富多彩的黎族文化元素同样令人着迷。
毛纳村被热带雨林环抱,纬度低、海拔高、土壤微酸,是高山热带雨林云雾茶叶产区。依托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优势,五指山市成功打造毛纳村等一批雨林周边村落,积极探索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目标,出台林下经济发展指南,重点做好雨林周边的茶叶、雪茄烟叶、野菜叶“三片叶”文章,大力发展林茶、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五指山大叶茶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持续、全面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认定首批14个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使用原生态产品标识企业的产品月销量提高20-30%。各市县以“热带雨林+”赋能绿色发展,国家公园资源和金字招牌市场影响力更加深远,“五指山红茶”“琼中绿橙”等农业品牌先后通过国家标志登记认证。
全民公益性是国家公园三大理念之一,而全民共享是全民公益性的具体体现。根据国家公园法,国家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活动提供支持。
为让国内外游客畅游国家公园,尽情感受雨林生态魅力,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推出尖峰岭、吊罗山、五指山、霸王岭、黎母山等精品旅游线路,不同线路风情各异、魅力纷呈,有雨林瀑布、栈道、观景台等,也有黎母庙、科普宣教馆、风情小镇等,游客在雨林奇观和人文风情之间自如切换,体验别样的国家公园。
在东方市白查村,87间古老船型屋错落分布;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的陨石坑内,万亩茶园层叠铺展……在热带雨林腹地,有一条在密林中蜿蜒的环国家公园旅游公路,逐渐成为打卡热点。
公路全长466公里,串联东方、乐东、陵水、三亚等9个市县,沿途可以探访五指山、霸王岭、七仙岭等风景区40多处。2024年,公路全线贯通,成为展示海南生态底色与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雨林绿意盎然。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形态更加丰富多样,绿色发展活力更加充沛强劲。
创新机制助力绿色发展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机制新模式,重点从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人工林退出、雨林碳汇交易、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等领域开展探索创新,进一步挖掘、转化雨林生态价值,加快绿色发展转型。
在国家林草局批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基础上,2024年以来,先后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并印发实施自然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生态旅游、社区建设等专项规划,为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编制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绿色发展规划(2025—2030年)》,明确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布局环国家公园绿色产业发展带,引导和推动国家公园涉及市县绿色转型。编制环国家公园带旅游产品体系规划,优化国家公园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谋划打造山海联动、蓝绿互补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面对上游治水压力大、下游用水需求大的现实,实行“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绿色发展创新之举。作为海南岛主要江河发源地和上游汇水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全省主要的饮用水源地提供了保障。在前期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正在全省范围探索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推动市县间按照“上游护水、下游补偿,季度核算、年终结算”方式,建立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目前已在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等流域开展实践,覆盖国家公园范围内全部9个市县。
人工林退出,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鹦哥嘴管护站,南北两侧山坡上的植被林相迥异。一侧是尖顶形树冠的加勒比松人工林,另一侧是犹如戴着帽子一样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人工林还有桉树、橡胶树等,用来发展造纸、橡胶产业,都是历史上原有居民和企业生产生活留下的时代印记。目前,已基本完成人工林处置一期工作,共处置人工林22.89万亩、累计支付赎买资金2.03亿元,计划10年投资约23亿元、对95.03万亩人工林完成处置。处置后的人工林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提升森林质量,在稳步扩大雨林空间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碳汇交易拓展了生态产品“变现”路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以吊罗山片区1万亩热带雨林金钟藤清除项目为基础,恢复林木生长、维持生物多样性,预计20年内可产生二氧化碳减排量10.9万吨,碳汇交易额超过千万元。2024年,吊罗山片区金钟藤修复项目在海南林业碳超市小程序平台上线,探索热带雨林碳汇资源价值转化,3家公司共认购35万元热带雨林碳汇。该项目是全国首例国家公园碳汇交易活动,也是首个热带雨林碳汇交易项目,标志着热带雨林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还是全国首个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国家公园,已连续5年开展GEP核算,GEP总价值由2045.13亿元提升至2087.52亿元,每平方公里GEP为0.49亿元。核算成果转化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发布了《共同创建生态产品价值(GEP)实现联盟·五指山倡议书》,在五指山市开展旅游酒店“生态价”试点工作,将酒店价格与周边生态环境要素相关联。
更完善的机制、更多元化的路径让雨林生态产品从“无价”变“有价”,推动国家公园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居民幸福指数更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这里还是世界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