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安徽省六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扬生态之长,做山水文章,兴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个山村的幸福蝶变
当晨曦穿透马鬃岭的薄雾,蜿蜒的S447省道如金色丝带串联起这座深藏大山的村落,目之所及是青翠茶园与白墙黛瓦的民宿交相辉映,耳畔回响着游客对“天然氧吧”的赞叹,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
二十年前,村民们守着满山苍翠却深陷贫困泥潭。“以前砍10棵树才换200元,现在守着青山就能过好日子。”54岁的护林员杨守明清晰记得,那时候,山林是村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但无序砍伐让山岭褪去绿装。
2016年,温暖的春风拂过这个小山村。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湾,不仅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也让大湾人对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近年来,余静和大湾村干部群众建茶厂、开民宿、发展特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潜能,探索出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之路。5000亩荒坡披上茶苗织就的绿毯,1500亩优质茶园每年带动400余户茶农增收420万元。“现在回想起来,大湾的发展就是‘两山’理念最真切的体现。”余静说。
沿着茶旅步道前行,智能化大棚里的玉木耳在恒温环境中舒展身姿,林下天麻在腐殖土里悄然生长,蜂箱矩阵在科技专家指导下酝酿甘甜。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湾村特色种养蓬勃发展。年产出玉木耳20万斤增收105万元;年销售农特产品100万元;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超50万元;蜜蜂养殖超500群,中药材400余亩,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
一串串跃动的数字,书写着大湾村的绿色蝶变,也写进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2015年,我一年挣不到3000元,当年顾不了当年。现在是吃喝不愁,每年还能存个两三万。”早已搬进新房的陈泽申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他的老屋并没有“闲着”。屋里的货架上摆满了木耳、茶叶、香薯干等山货,屋外来自江苏的游客正在打卡拍照。
炎炎夏日,180米落差、38处险滩的大湾“十里漂流”,吸引了日均3000名慕名而来的游客。更令人惊叹的是生态溢价效应,“旅游旺季,即便突破千元,也是一房难求。”春山·湾留居民宿负责人程本俊说,“游客愿意为每立方米2万个负氧离子买单,这就是绿水青山的含金量。”
2024年,70万人次游客为大湾村留下9000万元综合收入,村集体经济从10年前的空白攀升至299.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00元增长至21538元。
近年来,六安市积极推动红色资源、绿色生态、乡村振兴融入全域旅游发展,2024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87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22亿元。这些数字无一不诉说着生态赋能的奇迹。
一座山林的生态变现
夏日的阳光透过西山林场层层叠叠的枝叶,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微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裹挟着绿叶和泥土的清香飘散开来。前不久,霍邱县西山林场场长刘同云接过六安市首张《安徽省林业碳票》,大山深处静默生长的树木,林间弥漫的清新空气,自此有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刘同云说,林业碳票,就是一片林子每年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释放多少吨氧气,经第三方机构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林业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定,最终制发具有收益权的凭证。该凭证被赋予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
2022年,西山林场,这个位于大别山余脉与淮河平原过渡地带的国有“股级”林场,凭借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扎实的营造林基础,获得了国家林草局的垂青,成为平原地区探索“双碳”路径的先锋。
试点期间,林场累计完成新造林1740亩、森林抚育17800亩、森林质量提升4970亩,森林“碳库”日益丰盈。
“项目面积3369.9亩、监测期碳减排量31078.08吨。”安徽省林业碳票上标注的是数据也是收益。碳票首发现场,六安市人民检察院以每吨90元的价格,认购了其中123.39吨的碳汇量,用于替代性生态损害赔偿。
“过去守着青山难变金山,看着废弃山场束手无策。”刘同云感慨说,碳票交易所得的真金白银,如同源头活水,直接反哺于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新造林等提升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的核心工作,形成“保护—增汇—交易获利—再投入保护”的良性循环。
当霍邱某矿业有限公司因非法占用林地面临诉讼时,六安市人民检察院不再止步于传统的要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而是创造性地诉请法院判令企业以双重方式担责:一是认购林业碳票,赔偿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二是通过“异地营造碳汇林”项目,进行实质性生态修复。
这个名为“霍邱某矿业生态补偿异地修复工程”的项目,由违法企业投入202.4万元,对西山林场陈山林区的废弃采石塘口进行生态修复。如今,项目已经完工,实施人造林51.9亩,森林抚育20.3亩,提升区域森林覆盖率0.15%,真正变“疮疤”为“氧吧”。
“过去办理生态损害案件,判赔的赔偿金有时缺乏有效载体和路径去真正用于恢复生态。”六安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张书德说:“现在有了林业碳票和成熟的异地修复机制,我们就能引导甚至诉请法院判令违法企业,将赔偿资金精准用于植树造林、购买碳汇。对破坏者,这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对受损的生态,这是实实在在的补偿与修复,真正实现生态效益、法律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上一篇:广西交出生态富民的林业答卷
下一篇:广东绿色家底“长”出惠民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