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北部灵山余脉的望仙谷,曾因“石”而困。2007年以前,这里是全省闻名的花岗岩板材基地,179家石材加工厂昼夜轰鸣,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山体裸露,峡谷溪水沦为“牛奶河”,9个行政村中有5个沦为“空心村”。
如今,这片区域重新郁郁葱葱、风景如画,获评国家4A级景区、“中国最美森林旅游景区”。2024年,望仙谷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8亿元,带动周边8万群众年均增收2.5万元。
从“石矿经济”到“生态经济”,望仙谷用10年时间实践了“两山”转化。
从“靠山吃石”到“护山养山”
2007年,望仙谷山体裸露达32万平方米,9条溪流氨、氮含量超标12倍,下游农田重金属污染面积超2000亩,“搬石头吃饭”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痛定思痛,当地政府立下“生态立乡”决心,以关停、修复、重构三步棋开启转型之路。
关停污染产业集群。县里一次性关闭所有179家石材加工厂,拆除生产线200余条,出台《望仙谷生态保护条例》,明确“三禁”红线。针对石材产业遗留的13处废弃矿坑、27公里破损山体,启动“生态伤疤”修复工程,采用“客土喷播+植被重建+景观再造”技术,累计投入修复资金1.8亿元,种植湿地松、红豆杉等耐贫瘠苗木23万株,建成生态缓冲带500亩,使矿区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82%。
构建生态保护网络。创新山、林、田、河一体化管护机制,设立区、乡、村三级林长,配备专职护林员32名,建成智慧化生态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时,投资5000万元,建设峡谷生态水系工程,治理流域污染。
确立“生态优先”开发原则。在规划阶段,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专家团队编制望仙谷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将80%区域划为生态保育区,仅20%用于低密度开发,确保开发强度不超过生态承载力的1/3。
从“生态负债”到“生态资产”
如何让修复后的生态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望仙谷跳出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生态+文化+产业”的立体转化体系,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的三级跳。
“生态伤疤”成为网红打卡地。将废弃矿坑改造成“时空隧道”景观,保留部分开采遗迹作为工业文明记忆点,植入灯光艺术、崖壁栈道等体验设施,使矿坑变身悬崖咖啡馆、峡谷观景台。2024年,景区摄影打卡点相关短视频传播量突破5000万次,带动“悬崖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
现在的望仙谷
“乡土记忆”成为核心竞争力。实施“故乡重生计划”,从周边村落收集37栋濒危古宅,形成赣东北民居建筑群。开设21家非遗工坊,邀请竹编、木艺、油纸伞等传承人驻场,游客可参与古法造纸、弋阳腔脸谱绘制等体验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超800批次。
“绿色资源”催生多元经济。
望仙谷构建“四季旅游”产品体系:春季峡谷采茶节,游客可体验高山云雾茶采摘炒制。夏季溯溪探险、森林露营,日均接待游客量超5000人次。秋季“丰收晒秋”,带动山货销售增长200%。冬季温泉康养,中医药理疗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从“景区独大”到“全域共富”
如何让2800余名原住民从生态旁观者变为发展主角?望仙谷通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了。
“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要素。成立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将村民的山林、土地、房屋折股量化,景区运营方以资金入股,形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望仙村217户村民以3200亩山林、56栋老宅入股,每年享受景区门票收入5%的保底分红,2023年户均分红1.2万元。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建设生态茶园、猕猴桃基地,村民既收到每亩年租金800元,又享受了分红,还可在基地务工,实现“一地三收”。
双向赋能培育本土人才。景区开设望仙工匠学院,免费提供民宿管理、餐饮服务、非遗技艺等培训,累计培养2300名新村民。“90后”村民李涛通过景区电商培训,开设“望仙山货”直播间,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带动20户农户种植高山蔬菜。目前,景区85%的基层岗位由本地村民担任,管理层中本土人才占比达40%。
辐射带动构建全域经济圈。以景区为核心,打造“1小时共富圈”:投资2亿元修建旅游环线,串联周边12个村落,帮助各村发展“一村一品”,形成景区引流、各村分流的协同效应。2024年,周边村落新增民宿1100家、农家乐386家,户均年收入达25万元,超过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此外,当地1200名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带来资金、技术和新观念,形成“人才回流—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从“单一旅游”到“生态经济”
望仙谷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旅游开发,而是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度进军。
布局森林康养新赛道。建设森林疗愈中心、中药理疗馆,推出森林浴、药膳食疗等产品,与上海、杭州20余家康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打造长三角后花园。2024年,康养产业营收突破8000万元,带动周边3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形成种植—加工—体验全产业链。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启动“生态银行”试点,将森林碳汇、水流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纳入核算体系,2023年成功完成首笔3000吨林业碳汇交易,获得收益18万元。开发“望仙绿码”系统,游客通过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获得积分,兑换景区消费券。该系统有效带动游客参与生态保护,年减少碳排放约500吨。
构建“数字孪生”管理体系。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监测技术,对景区植被、水流、客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开发强度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平衡。建设望仙谷数字孪生平台,通过三维建模模拟不同开发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开发中预留生态缓冲带,避免破坏性开发,让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形成正向循环,将乡土文化转化为体验产品,通过股权联结、技能培训、辐射带动,让村民成为生态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如今,望仙谷正谋划“零碳景区”建设,屋顶光伏、电动交通、智能垃圾分类等项目陆续落地,预计今年可实现核心区碳排放下降40%。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