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 注册

杨昌林:中药材行业开拓创新的领军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
发布时间:2023-08-24 17:15:51  来源:林草价值网链

导读:他经一波三折终成“药王”,为四川宣汉县中药材发展梦想拼搏进取,让梦想照进现实。他曾走南闯北,从“北漂”青年到“驻山”药农,20年来不断磨砺创造,摸索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加工+市场”的全产业链。目前,中药种植面积达8万亩,覆盖5个县(市、区)、23个乡(镇)、36个村,他帮助3000余贫困户脱贫摘帽,帮扶180多户精准贫困户成为种植大户,培育10余名药农成为“百万富翁”。他就是杨昌林,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位于秦巴腹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纯正,面积广泛,是道地中药材和大宗药材最佳生长地。该县深山有一位“药王”名叫杨昌林,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于大巴山峡谷腹地的小山村。那里山高路远,土地肥沃,雨量丰沛,中草药苗木漫山遍野,采药换钱是当地村民的一种营生手段,杨昌林从小便跟随父母上山采药补贴家用,对各种中药材耳濡目染。或许是成长环境所致,针对家乡中药材产业的热衷之情,于他而言总是油然而生。

2001年,从宣汉县职中毕业的杨昌林,先后在北京、大连、吉林等地打拼,在外丰富的打拼经验以及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让他发现了商机。2002年末,杨昌林创业初期,过重庆、穿湖北、进陕西,考察中药材种植之后,他坚信在家乡发展中药材有巨大潜力。于是,他毅然决定返乡自主创业,回到宣汉县三墩乡大窝村,建立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中药材。到2005年,该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到3000亩,成为全县首个“万亩中药材科技示范园”。

这远远超出杨昌林最初的设想,“当初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租100来亩地,让村里的乡亲们集中种植党参和云木香,再集中采摘卖出去,大家共同致富。”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昌林故事中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30824102109.jpg

回忆创业初期,三大重要转折点。

转折一:在承包土地后的头一年面临中草药绝收、资金短缺。

“在扩充种植初期,我为了追求高收益,盲目把已经种下去的云木香全部拔掉改种党参,却忽略了党参所需的种植季节和环境。党参需要在冬季雪地里种植,而我补种的时候已经开春,杂草和党参一起发了芽,党参芽和杂草芽混在一起根本无法除草,再加上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一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当年被我拔掉的云木香,到了年底竟然价格疯涨。不仅投资亏损严重,而且连工人的工钱都无力支付。”杨昌林对当初的盲目操作后悔不已。

杨昌林意识到,要想走出困境,光靠勇气是不够的。于是,杨昌林拾起书本,潜心钻研,每当遇到不懂的种植技术,他就跑去问村里的前辈们,甚至跑到宣汉县里请教专家。此外,县里组织召开的技术培训、创业培训,他一次都不落下。

后来杨昌林根据掌握的种植技术,吸取了种植党参失败的教训,重新改回种云木香。但这种药材只能在高海拔地区生长,而海拔1200米以上的三墩乡正是发展药材种植的沃土。果然,到了年底,云木香收获1.5万斤。

微信图片_20230824102110.jpg

转折二:杨昌林种植的云木香虽然丰收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销路难题。

“我那时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初出茅庐,在中草药行业根本没有人脉资源,也很难得到客商老板的信任。当时正赶上成都召开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我决定去碰碰运气。”这次博览会,让杨昌林眼界大开,“到了博览会现场,我见到展位就留下名片,还顺便跑去成都的中草药市场招揽客户。没想到展会刚结束,就有客商找上门。客商来时,我种植的药材还没有开挖,于是客商就在我家住了下来,我陪他们一起从乡亲们手里收药材,最后他们还答应全部收购我的药材。”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昌林对中药材的执着感动了成都、重庆、西安的客商,他们纷纷向杨昌林抛出了橄榄枝,先后投入820万元开发山林地15000亩栽植中药材,做起了订单药业。

如果说成都之行让杨昌林“见了世面”,那么跟客商们的“亲密接触”,让杨昌林学到了不少中草药种植的生意经:他意识到规模化、订单化、产销一体化才是中草药种植的未来。

此后,市场需要什么,杨昌林就会组织农户种什么。凭着对市场的分析判断,杨昌林逐渐积累了经验,并且积攒了一笔资金。他开始招募农户自愿种植中草药,到2009年,种植面积已经超过8000亩,形成了厚朴、党参、野生天麻等中药材立体种植,达到了药成林、林成片的规模效应,这也为后来中草药种植基地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230824102112.jpg

微信图片_20230824102126.jpg

转折三:药材种植成了规模,“出路”的考验接踵而来。

“2009年,我有三万斤云木香在山上,客商直接给了2万元定金,希望能够马上收货。可山里没有路,不通车,还时常下雨,根本没有工人愿意上山搬运,这批货前后拖了半年。”杨昌林意识到,要致富,必须先修路。

农业订单模式要想发展,确实迫切需要一条可以通往外面世界的路。于是,他开启了自费修路的致富行动。2010年,杨昌林先拿出准备买婚房的10万元,又东拼西凑出60万元,请来施工队为村民打通了龙泉乡小坪村至柒棚子基地9.8公里盘山公路。这样一来,不仅方便了自己种植的药材进出运输,也给几个乡镇村民修建了一条福祉路。

“其实早在2005年,杨昌林就已经开始修路,起初只能骑马上山,后来经过加固、拓宽,可以通摩托车,但还无法达到卡车进山运输药材的标准”,乡亲们对他自费修路很是感激,“他自己的皮卡车修了又修,一直不舍得换新车,却一笔一笔投入资金去修进山路。人手不够时,杨昌林就会拿起榔头,光着膀子加入施工队”。他硬是将一条通往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碎石路全面贯通,结束了乡亲们依靠肩挑背扛卖中药材的历史。

原本只想修通村里的路,没想到道路却越修越远。10年时间里,杨昌林修筑了20多公里的山路,连接起了两个村庄。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了药材种植中,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路修到哪儿,中草药就种到哪儿。这条山路,解决了中药材如何出山的运输难题,也方便了客商们考察,同时,也让杨昌林的中药成交量和知名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在他的引领下,宣汉大地中药材产业化得到蓬勃发展,为广大山区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微信图片_202308241021101.jpg

微信图片_20230824102120.jpg

龙森中药业:现已搭建完整产业生态链,全程跟踪优服务

当被问及成功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经验时,杨昌林笑着说:“无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响应脱贫攻坚政策,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以及相关部门项目的帮扶,不断壮大中药业发展的产业链。其次是充分利用自有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村社发展中药材产业,采取政府主导、公司主体、群众参与的办法,发动广大村民种植中药材,公司对农户种植的药材实行保底回收,解决老百姓销售难的困扰,大力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后是规范种植标准,优化栽培技术,实行统一授课和示范,定期进行病虫害管理。公司采用自行种植、自行生产、自行销售、严格检测、种销对路的办法,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在创新推广模式上,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基地+支部”、“公司+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与药农结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为大家提供信息服务,提供优质良种,优化科技培训,以及主产品检测化验,购销,初加工等系列服务。

在创新引进药材品种上,主推柴胡、丹参、益母草、玄参、黄栀子、厚朴、黄柏、木香、大黄等品种。通过20多年的发展,杨昌林在宣汉县境内已建成4个基地。即: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高山中药材万亩科技示范园、南坪镇修缮村千亩林下示范基地、峰城镇寨扁村和天龙村中药材育苗基地。不断向县外拓展基地领域,在通川区碑庙镇、万源市铁矿乡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并把万源市大沙镇花萼乡作为扶贫示范基地,种植木瓜1000余亩。截至目前,种植有云木香、厚朴、木瓜、大黄、前胡、杜仲、丹参等20多个道地及名贵中药材,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

在创新技术服务上,坚持在村上建立科普宣传基地,充分调动协会会员的积极性,派驻专业技术员到基地和农户全程跟踪,与当地乡(镇)政府签订了保护价格回收合同,保证农民的收益。杨昌林每年深入田间地块现场指导与中药材种植知识普及150多次,走进课堂授课3场,接受咨询人数达300多人。通过现场讲解、亲自示范、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中药材栽培实用技术,既融洽了党群关系,还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为当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成为了药农们的“专家”,不论是药农种前种植地的考察、种植品种确定和种植方案设计,还是种植技术的指导和药材的采挖,药农都要请杨昌林到现场或电话给予他们指导意见。

“中药材原料从选洗、烘干、储存、加工、包装、检测、认证到市场流通,这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进行精密的加工和设计。把中药材产业做成国际化的产业,让中药材成为一道中国乃至世界的美丽产业风景线,设备须先进、技术须一流、人才须储备”杨昌林说。

目前,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集传统中药材种植、科研、收购、加工、销售、“GMP”、“GSP”为一体的省级林草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秉承“传承国粹、承担责任”的发展理念,坚守脱贫致富的初心,传递绿色药材的使命,带领土家族乡亲一起雄心勃勃地打造“药材王国”和“生态家园”。杨昌林的药材基地不仅为当地老百姓开辟了致富之路,也成为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景区生态观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230824102121.jpg

延伸阅读:

2006年,宣汉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协会,协会主要由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加工、营销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

2009年,杨昌林带领200多户中药材种植农户,注册成立宣汉县昌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帮助1000多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帮扶180多户精准贫困户成为药材种植大户,发展药材8万多亩,为他们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同时,采用把药材废弃物发酵成肥料、烘干成燃料等方式综合利用,既让药材资源发挥出了最大效益,又控制了环境污染,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

2011年,杨昌林成立四川省龙森中药业有限公司,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经济开发区方斗食品工业园区,注册资金3400万元,是一家主要从事道地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具备完整中药材产业链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四川省级林草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四川省林源培育长期科研基地。主要产品有云木香、木瓜、厚朴、黄柏、前胡、党参、丹参、玄参等2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8万余亩,覆盖宣汉县、万源市、开江县、通川区等23个乡镇36个村,带动种植户10000多户。公司秉承“传承国粹、承担责任”的发展理念,设有综合部、生产部、销售部、采购部、项目部、财务部六大部门,拥有三墩乡大窝村高山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观山乡修缮村千亩林下示范基地、峰城镇寨扁村和天龙村中药材育苗基地、新华镇盐店村千亩木瓜基地以及大成镇、双河镇、通川区碑庙镇、开江县梅家乡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2017年,公司在宣汉县方斗食品工业园区征地48.8亩,总投资1.2亿元,建立年产能力达5000吨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加工+市场”的全产业链。公司现有中药材清洗车间、初加工车间、烘烤房、冷冻冷链和仓库。新建成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已建设有中药材提取物和饮片车间、膏方丸散车间、配方颗粒车间、药食同源车间、中药代煎车间和实验室、科技研发中心。在企业发展中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常年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探索攻关重大集成共性关键技术。现已承担省市县科技项目10余项,拥有国家专利10余项,其中云木香三法连作栽培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22年,公司拥有总资产1.36亿元,实现年产值近8千万元。公司先后荣获“四川省林草产业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重点培育基地、四川省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达州市首家国家科技部备案的“星创天地”、“四川省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企业”、“四川省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达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创新奖、达州市SYE创业导师“公益贡献奖”、“达州制造业十大领军人物”等多项殊荣,并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全省重点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微信图片_20230824102130.jpg


作者:王小青 黄焕仪责任编辑:林林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服务项目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品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