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东风农场盂坂村,连片阔叶林下的野生红菇已采收完毕,陆续销往全国各地。今年,全村红菇干品产量超过1500公斤,销售额450余万元,户均分红近12万元,是2006年分散经营时的23倍。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盂坂村推行林下红菇“六共”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践,也是大田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生动写照。
共识
“以前林子没人管,村民、外村人都来抢红菇,一年少收上千公斤,树也快被砍完了。”盂坂村村民刘晓燕记忆犹新。那时,因林地产权不清、管理无序,盂坂村陷入生态与发展“双赤字”困境。
转机来自集体林改的推进。2008年“分林到户、确权颁证”,2023年“活权、用权、增效”,经过两轮集体林改,盂坂村确定了“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改革方向,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不将林地承包权、林木经营权物理分割到户的前提下,将集体山林资产折股量化到户,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或引入合作社规模经营。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盂坂村不仅凝聚起“护山才能富山”的共识,更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共护
野生红菇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仅能自然繁衍于阔叶林中湿润高温的腐殖层,无法人工栽培。
“现在谁也舍不得砍树,烤菇用的木炭都从外地买,这林子可是我们的‘绿色银行’。”盂坂村护林队队员苏顺灶说。
农户采收红菇 大田县林业局供图
为守护红菇生长的“根基”,盂坂村组建专业护林队,每天沿固定路线巡护,杜绝竞采、盗采。制定“不采幼菇、大小分级”采收标准,避免因破坏红菇菌丝而减产。同时,定期开展林下清理、抚育补植,重点保护阔叶林。
如今,盂坂村阔叶林覆盖率恢复至92%,森林蓄积量、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红菇年产量稳定增长,实现生态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共建
“单家独户干不成大事,合作社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八峰天然菌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光地说。
2007年,盂坂村整合全村2600亩林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变分散经营为规模发展,并创新推出“332”轮换承包模式——3个村民小组分别管护3片林地、每两年轮换一次,既保证管护的连续性和积极性,又让每户村民都能参与产业经营管理。
为解决红菇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护不科学等问题,大田县构建“专家驻点+院校合作+企业联动”体系,成立福建大田红菇科技小院,科普红菇管护知识、开展技术服务、培养专家人才,并进行红菇原生境研究、保育扩繁技术攻关,推动红菇产业从自然采收向科学培育转型。
目前,大田县红菇扩繁面积达1.2万亩,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共治
盂坂村村民刘晓燕对红菇产业经营管理的公平性赞不绝口:“所有交易都在合作社里公开,谁也搞不了暗箱操作,我们放心。”
为杜绝私下交易、利益输送问题,盂坂村推进“四清”建账,即清资产,盘点村集体森林资源资产;清资源,摸清红菇林地的数量、现状并登记造册;清合同,梳理历史承包、租赁、管护等合同;清项目,红菇保育、采集、加工、销售等全流程台账管理,从而明晰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林木经营权的归属。
同时,严格落实集体产权“应进必进、阳光交易”要求,红菇林经营管理、产品定价销售等环节均通过公开平台操作,并推行统一山林管护、统一组织采菇、统一技术烘烤、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分红的“六统一”管理,让产业运行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共享
不久前,村民郑奇才翻看分红账本,对今年的分红预期充满信心:“2024年我家分了8万多元,今年红菇行情好,分红肯定少不了。”
集体林改后,盂坂村将集体山林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位村民,按股分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目标,推动集体林权从确权向活权、用权、增效转变。目前,村民人均增收3.6万元,红菇成为家家户户致富的“金元宝”。
这一做法也推动了大田县红菇产业发展。全县红菇产地从最初的10余个村扩展至180余个村,总面积达3.33万亩,年产量从百来公斤增长到超1万公斤,产值突破5000万元,更多林农共享林下经济发展红利。
共赢
如今的盂坂村,生态优、百姓富,邻里关系更和谐,抢采红菇引发的纠纷不再发生,村民集体意识、合作精神显著增强。
“仙峰”红菇品牌打响后,带动雷竹、芙蓉李、金线莲等林下经济发展,形成“一业兴、多业旺”的格局,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多赢。
“‘六共’模式的核心是把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村民增收捆在一起,实现护山与富山共赢。”大田县林业局林改办负责人范成垚表示,该模式为山区村依托森林资源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未来将深化“六共”模式,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碳汇交易等机制,为“双碳”目标实现和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