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湖北省咸宁市桂花林场管理局按照“摸清底数、明晰产权、价值实现”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国有林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以国有林业资源经营权整体盘活利用为主要模式,以合作共赢发展林下经济为主要实践,摸索出一条盘活林业资源的改革新路径。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位于咸宁市崇阳县的桂花林场是湖北省重要的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基地。2022年以来,该林场管理局组织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采取“林下资源+资本运营“的模式开发林下资源,清理平整部分南山林场林地,与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利用林下空间种植黄精。桂花林管局每亩投入1600元,分别为:6年的林下面积租金(每亩300元)、清理整地抚育投劳折价(每亩1300元),占合作股份的32%;该企业每亩投入3400元,分别为:种苗采购、种植投劳折价,占合作股份的68%。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850万元,栽种黄精4000余亩,亩均可产黄精2500斤,5年后纯利可达2000元/亩以上。2023年该局成为咸宁首批中药材GAP试点基地。崇阳黄精作为湖北省“十大楚药”之一,凭借其药食同源特性及市场潜力,已成为咸宁市“一县一品”特色产业标杆。
开展“林地使用权+林下经济”新实践
根据《湖北省深化国有“三资”改革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走深走实工作方案》精神,桂花林场管理局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无法作为经营性主体实施盘活利用。桂花林场管理局经过深入研究,探索“三步走”改革方案。
“国企+民企”合作开发。崇阳县财政局聘请第三方机构,对该局与湖北药业企业签订的4000亩黄精6年种植经营权的所占32%股权进行成本核算评估,县国资中心代表县政府将股权以成本协议价910万元有偿划转至县属国企。该企业以国有桂花林场4000亩黄精种植基地的未来收益作为还款来源,在多家银行实现3100万元“林下贷”融资,解决了扩大林下种植和发展文旅康养资金投入难题。
评估确值复制推广。在桂花林场管理局15万亩林权证确权基础上,全面摸清林地资源,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林下空间,规划可利用面积约8万亩,其中适宜种植中药材约5万亩,分期进行盘活利用。一期,将南山林场及百花林场的42376.8亩国有林业资源20年的经营权(林木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林下资源使用权、林生态资源开发权、森林景观利用权)进行评估确值,评估价值为2.53亿元;2025年8月5日,对该经营权进行挂牌出让,崇阳县林业投资管理企业以2.5304亿元成功摘牌,资金在2年内分3次支付到位。成交企业后续将以林下经济为主体形成总体开发方案,与多家银行洽谈签订融资协议,将获得银行中长期贷款融资3亿多元。二期,该局拟将剩余可利用的国有林业资源20年的经营权整体有偿出让,目前正在进行评估确值。
深化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改革。崇阳县林业投资管理企业通过公开程序依法获得桂花林管局国有林业资源20年的经营权后,该公司聘用湖北省桂花林管局技术型人才到企业任职,实行市场化运营,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品种,因地制宜谋划林下经济产业开发,延伸产业链条,盘活林业资源。
实现多方共赢新成效
探索国有林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不得流转出让的“红线”下,桂花林场管理局探索以林下经营权租赁、入股的方式破题,在稳定国有林场林地林木所有权、国有林场生态建设和管护功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着力放活林地、林木、林生态经营权,吸引市场主体通过公开挂牌交易取得国有林地经营权,成交企业再通过出资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引入市场主体,建立“林下资源+资本运营”的合作机制,为盘活全市林业资源提供了借鉴。
壮大黄精产业全链条发展。依托黄精产业龙头企业,采取“国企+民企”联动方式,县属国企投资建设上游药材种植基地,保障带动民企跟投下游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业。
创新“林下贷”绿色金融产品。以桂花林场黄精种植基地的未来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探索创新“林下贷”金融产品,为扩大发展林下经济和黄精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实现“投资—融资—新的投资—新的融资”良性循环,下一步还将谋划林下经济中长期融资贷款,推动国有林场从“卖树”向“卖产品”“卖生态”转变。
探索国有林场改革转型新路径。通过深化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改革,聘请桂花林管局技术型人才到企业任职,盘活了国有林业存量资源,可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每年可减少财政负担3000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绿美亳州建设完成营造林43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