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 |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报刊网信 > 行业板块 >

美了山川,富了百姓

发布时间:2022-12-27 08:42:59  来源:中国环境网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这里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环境支撑区核心区。这里也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生态要保护好,生活要不断提高。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和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全力支持生态环境部定点帮扶县,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班,积极谋划生态富民产业项目,全力推进围场乡村生态振兴工作。


“在这里,我见证了生态环境部上下倾心倾力帮扶的感人事迹,也见证了定点帮扶围场县三十周年的成果。”从生态环境部转战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围场县委常委、副县长章亮十分珍惜在围场县挂职锻炼的机会,“尤其是近两年来,围场县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各对口帮扶村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都有了阶段性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守好绿水青山,生态环境质量优中再创优


“小滦河发源塞罕坝,是滦河最大支流,为保护滦河水质和坝上生态,我们利用生态环境部支持的专项资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小滦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围场县分局局长李千秋向记者介绍,随着项目的推进实施,防止水土流失减少了泥沙入河,缓解了下游水质断面超标压力,小滦河水生态改善明显,成为黑鹳、白天鹅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定点帮扶的重中之重。自1992年生态环境部定点帮扶围场县以来,通过生态环保专项资金、政策和技术的支持,守好了这里的绿水青山。


——强化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生态环境部将围场县作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县,加大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自2019年起,连续3年支持专项资金15257万元,用于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和畜禽粪污治理工作。


——支持治污项目推进污染减排。自2019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支持专项资金15470万元,建设完成御道口、半截塔两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推进小滦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蚁蚂吐河吗哈吐支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4个项目,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强化技术支撑和指导帮扶。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完成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编制工作,明确了未来三年农村环境整治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三十年帮扶接力,围场县成了生态环境部部领导最为关注和牵挂的地方。2016年以来,部领导累计12人(次)赴围场县开展慰问调研、座谈交流和督促指导,现场推动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在部系统上下的大力支持下,围场县生态保护持续加强,生态环境质量优中再创优。


“2016年以来,部里逐年加大对围场帮扶资金的支持力度,累计帮扶项目资金6.69亿元,实施农村污水管网、环境综合整治等帮扶项目123个,夯实了围场县绿色发展底色。”章亮介绍说,截至12月21日,围场县PM2.5平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3%;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国省考断面水质年均值稳定达标,农村畜禽粪污和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在生态环境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承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围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河北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两项殊荣的县域。


做大金山银山,好生态换来了好“钱”景


“多亏了小王书记帮忙,要不我这4头猪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被快递运出去,真是太感谢了。”围场县元宝洼村村民东君每次提起这件事,就对驻村书记王超赞不绝口。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的王超如今是承德市围场县元宝洼村的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驻村工作后,王超和驻村工作人员鼓励村民养殖肉牛、肉羊、藏香猪和土鸡,通过建生态鸡厂以及有机蔬菜基地,探索发展“菜残叶养鸡,鸡粪还田”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脱贫户的经济收入,并积极协调生态环境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土壤中心等单位加大消费帮扶力度,目前已帮助东君等农户销售农产品60余万元。


让村民“兜里有钱”,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部定点帮扶坚持聚焦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细化完善增收计划,截至目前,全县识别防贫监测对象1665户3925人,已消除风险866户2124人,未出现一户一人返贫致贫,实现帮扶措施全覆盖,户均帮扶措施4.68个。


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和围场县联动做足“生态+产业”文章,实施乡村旅游、绿色农业、生态林业、光伏电站等产业化项目,辐射带动1.4万余户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我家的农家院又扩建出来6个住宿房间和6个雅间,接待游客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围场县扣花营村村民邢国林对旅游市场恢复信心满满。


像邢国林家这样的农家院,在通往塞罕坝的棋塞公路沿线随处可见。


“生态+旅游”,围场县将好生态的优势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红利,近年来,建成木兰秋狝文化园、塞罕塔等多个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每年来塞罕坝旅游的人数达50万人(次),为周边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好山好水种出好产品,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围场县构建起了马铃薯研发、育种、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每年向全国提供菜用薯约3亿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马铃薯之乡”。


“生态+农业”,围场县绿色农业蓬勃发展,全县绿色食品认证企业5家、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5家,被评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围场马铃薯、围场胡萝卜已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木兰松”“塞罕坝牛”“围场肉羊”“塞罕坝鲜羊肉”等地域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此外围场县还推进生态林业、光伏电站等富民产业项目,全县苗木产业总产值近7亿元,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至1万元;建成光伏村176个,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400万千瓦。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足“生态+产业”文章,增强了围场县内生发展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抢抓双碳机遇,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围场县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河北省最绿的地方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05%,林草覆盖率达72.5%,蓝绿空间占比73.6%。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围场县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创新科技体系,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动能。


2021年,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塞罕坝机械林场和围场县政府三方签订关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合作备忘录,三方本着定点帮扶、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原则,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探索碳汇价值实现新模式、丰富碳中和服务产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携手共建“塞罕碳谷”。


备忘录签订后,围场县成功打造生态环境部首家认证的“碳中和”酒店,创新“一碳生四金”,即碳汇价值、品牌溢价、经营收入、分红收益模式,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围场方案”。围场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实践经验,在云南昆明COP15大会主旨边会上做宣介。


2022年8月,作为备忘录合作内容之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环境发展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绿色交易所等10家单位成为第一批理事单位,研究院申报了《“御道河谷”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修复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项目》等5个承德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科研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塞罕碳谷云碳智能平台、国家电投神源御道口牧光互补发电等重点项目,力争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试点示范项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环境部三十年接力帮扶中,围场县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urlProxy (2).jpg


责任编辑:蔡晨霞
我要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
直播共享平台 家居百强 四川省林业产业联合会 图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机械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服务项目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品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