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其边缘剩余的285公里锁边空白区大多位于风线、风口、风沙路径上,是南疆地区条件最恶劣、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
2023年6月6日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推出印发实施方案、建立协调机制、科学规划布局、谋划重点项目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坚决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两年来,新疆各地调动各要素向防沙治沙倾斜,扩绿提质织密织厚“绿围脖”、因地制宜探索精准治沙模式、点沙成金实现绿富同兴,全区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834.08万亩。2024年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为持续巩固提升锁边成果,2025年,新疆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一圈、两区、三线”为主战场,以扩边为重点,全力推进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特色沙产业标杆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计划全年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1194.01万亩,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重点县市治理任务755.94万亩,以优异成绩向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绘就丝路绿染黄沙新画卷。
扩绿提质织密织厚“绿围脖”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其庞大的面积、流动的沙丘、恶劣的生态是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巨大挑战。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防沙治沙工作站首批护林员帕提古丽·亚森回忆:有一年春季栽树时,沙尘暴突然来袭,昏天黑地,我们只能头对头蹲成一圈。沙尘暴过后,刚栽好的1万亩梭梭树苗被刮走了一大半。我们就想,一定要把沙子治住!“锁住”黄沙、保卫家园,始终是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人们的深切期盼和奋斗目标。
3046公里,是环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长度。过去40多年,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仅剩285公里空白区。
2023年6月6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两年来,新疆各地闻令而动、全力以赴、协同攻坚、鏖战沙海,将补齐285公里锁边防护带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点,出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总体方案》,围绕资金、用水、用地等方面制定9条政策支持措施(“沙九条”),部署推动政策、资金、科技等要素向防沙治沙倾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全面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2024年11月28日,在和田地区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被栽入沙地,一条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沿着沙漠边缘蜿蜒成链,标志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锁边合龙。
因地制宜探索精准治沙模式
沙雅县“分布式光伏+抽取地下苦咸水+造林”治沙模式、若羌县“间隔治沙”创新治理模式、尉犁县“工程+生物+沙产业”治沙模式、阿瓦提县坚持“三个结合”的科学林业生态建设模式……两年来,随着防沙治沙工作不断推进,新疆各地持续探索出越来越多行之有效、因地制宜的精准治沙模式。
记者来到和田地区和田县、民丰县、于田县的治沙现场,人们采取不同措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位于尼雅河西岸,距县城北部仅8公里,是民丰县城的主要风沙策源地。民丰县林草局副局长贾磊向记者介绍,后河坝沙漠阻击区治理面积20万亩,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实施3万亩生物治沙,2024年已治理完成。“在探索精准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县里试验示范了9种治沙模式,通过对比建设成本和固沙成效,因地制宜探索出‘芦苇方格沙障(脚踩式)+生物治沙’模式,低成本、低用工、高效率,并大规模应用于本地工程固沙和锁边工程。”贾磊说,今年,计划对锁边区域继续进行巩固治理。
2025年,新疆进一步引导各类主体参与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运用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进一步拓宽锁边防护带的宽度。“今年,和田地区防沙治沙工作以扩边提质为总基调,并积极巩固锁边合龙成果。自治区阻击战下达任务140.98万亩,我们主动加压,实际规划任务310.93万亩。目前,已完成总任务量70.71%,其中人工造林完成率128.36%。”和田地区林草局党组书记邓晓波说。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是“三北”工程六期的主战场之一,也是于田县防沙治沙的核心区。两年来,这片区域从黄沙遍地到绿意盎然,发生的巨变令人惊叹。于田县林草局副局长江东辉介绍,于田县在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中,通过政府引导,将国有未利用沙地划拨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承包给农户,发动群众治沙,明确每户申请承包30—50亩,确保主体群众治沙又致富,探索形成于田做法。
“依据独特的地形地貌,我们还创新梯田治沙模式。这种如梯田般的沙障结构将高大沙丘从高到低分割为逐级梯田,不仅降低了治沙成本,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江东辉说,以一片高22米的大沙丘为例,采用传统方式平整,每亩费用1万元,采取梯田治沙模式,每亩仅需1800元。
点沙成金蹚出绿富同兴之路
防沙治沙不仅是与风沙较量的生态战役,更是开辟通往绿色发展的惠民之路。 近年来,新疆坚持“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鼓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发展特色沙产业。通过合理布局沙生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和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肉苁蓉、罗布麻、甘草、瓜蒌、板蓝根等适种中药材,还在沙雅县、于田县、尉犁县、且末县打造4个百万亩特色沙产业标杆项目。
在项目落地前,这里是一片毫无生机的荒漠戈壁。为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与林果业协同发展,2023年,拜城县引入新疆华凌集团投资的拜城县瑞林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吊干杏种植项目,已在5.7万亩土地上种植了吊干杏、酸枣、沙枣和文冠果等经济林果。 通过项目实施,不仅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吸引了鹅喉羚、野兔、狼等野生动物回归,还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目前,项目已带动3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月平均工资4000—5000元。 点沙成金,绿富同兴。尉犁县和拜城县蹚出的绿富同兴之路,是新疆发展沙产业的缩影。
上一篇:内蒙古:筑梦沙海 绿润北疆